从5月21日开始,来自全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云集北京,讨论和通过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政策和立法动议。因为疫情,这场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被迫推迟了两个多月。它的重启展现了中国领导层对于社会回归正常化运作的信心。
尽管“两会”的召开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中国所面对的疫后经济社会现实却不容乐观。在2020年的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了6.8%。因为全球疫情仍在发酵,经济的全面复苏仍充满不确定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在一季度也有所上升。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计划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而此次“两会”的成果将不仅会决定中国经济的疫后轨迹,也会对全球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努力带来深远影响。以下是本次“两会”的几大“绿色”看点。
经济增长目标
每年的“两会”,国务院总理都会代表中央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陈述过去一年工作并为新一年设定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城镇失业率、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和减贫目标等。经过全国人大的审议通过,这些目标将具有法律效力。这是通常年份的情况。
在疫情肆虐的2020年,设定这些目标平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在五月即将进入尾声的当下,全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还未宣布。在“两会”召开之际,全球目光都将聚焦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大家脑中都盘旋着一个问题:中国政府打算将今年的经济速度设定在什么挡位?
2020年对于中国原本就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到2020年底,中国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这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社会做出的承诺。根据测算,如要实现这一目标,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应达到5.5%左右。但疫情带来的隔离封禁使一季度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并可能拖累全年经济。
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都参与到了关于今年经济目标设定的讨论中。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今年的经济增长达到3%可以接受,并可为明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留出一定的空间。如要将全年经济增长推高至原定目标(5.5%左右),下半年经济增长需要达到15%的水平。林毅夫认为,即便中国有能力达到这一目标,也应给明年留出一定的“弹药”。“将政策目标顺延至明年实现完全是可以接受的,” 他在5月15日举办的一场线上发布会的致辞中说。
另一方面,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委员会委员、中国绿金委主任马骏则建议中国今年不再设定GDP增长目标,并指出不切实际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绑架”宏观经济政策,搞“大水漫灌”式的经济刺激,催生欠缺长远考量的基建投资。
5月13日,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发表的署名文章则显示了中央力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决心:“我们一定有能力、有条件克服眼前困难,推动经济发展尽快恢复到正常轨道,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而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翻番的目标,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经济刺激
关于经济发展目标的讨论与中国今年的经济刺激规模密切相关。根据中国2015年的《预算法》,财政政策工具箱中的一些核心要素,如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必须获得全国人大的批准。
经济学家、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财经》杂志的采访中表示,1%的GDP增长需要配以1.2-1.4万亿元的财政支出。
截止今年4月,财政部已经提前下发了地方政府债务限额2.29万亿元。今年的全年限额有待全国人大批准。这些地方政府债券的大部分将被用于支持铁路、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它们的碳足迹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将有重要影响。
环保相关的立法与计划
新冠疫情在中国掀起了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讨论。科学研究普遍认为新冠病毒与人类接触野生动物有关。相关的讨论也很快转化为立法行动。今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禁食所有野生动物,只给部分允许饲养的动物留出“白名单”。立法机关正在紧锣密鼓地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根据此前公布的立法计划,该法的修订应在2021年完成。今年的“两会”虽然不是《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的决定性场合,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修法提出提案或议案应是大概率事件。
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十四五”规划也可能是代表们关心的议题。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十四五”规划应在明年“两会”审议通过,但今年相关规划将进入实质性的起草阶段。根据此前一些部委公布的时间表,部分专项规划(如可再生能源规划)草案今年晚些时候就会出炉。
在对于中国的政经议程至关重要的一年,疫情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干扰。接下来的“两会”将展示中国如何重新设定前进方向,其成果对于全球环境也将带来深远影响。
凡注明“来源:中国综合能源服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