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SN中国综合能源服务网首页     加入桌面    手机版     二维码1 

“弃风”预警解除后 甘肃又要建新的风电大基地

   日期:2020-07-01     来源:北极星风力发电网    浏览:25    评论:0    
核心提示:中国综合能源服务网讯:日期,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决策部署的实施
中国综合能源服务网讯: 日期,中共甘肃省委 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决策部署的实施意见》指出,甘肃将打造综合能源枢纽。着眼全国乃至周边国家市场,全面提升能源生产、储备、运输能力,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运输通道。

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发展壮大河西新能源基地,适时启动金(昌)武(威)张(掖)千万千瓦级风光互补发电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配套风光电项目建设,在河西地区率先实现风光水火核产业群聚集。优化传统能源产业布局和结构。建设陇东综合能源基地,持续扩大优质增量供给,重点在平凉、庆阳等地区建设一批矿区。加大陇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促进油气资源增储上产。加快能源通道建设。打造大容量、高电压等级的骨干输电网架,加快推进±800千伏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河西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加快煤炭新线建设和既有线路扩能改造,配套建设矿区铁路和煤炭集运支线,提升甘煤入川渝能力和疆煤入甘运力。加强油气输送管网建设,推进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完善能源储备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

全文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精神,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加大环境保护和整治力度,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有新作为、新贡献,努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到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切实抓好大保护,实施好一批重点生态工程,优化开发布局,切实促进大开放,建设多元化开放平台,进一步营造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开放环境,全力推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到2035年,我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省内区域发展新格局形成,均衡性协同性进一步增强,现代绿色高效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边疆地区更加繁荣安全稳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形成生态大保护、对外大开放、经济高质量发展、甘肃特色突出的新格局。

二、强化薄弱环节,夯实发展基础

(一)坚决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任务,把脱贫攻坚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大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切实保障适龄贫困儿童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完善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和联控联保机制。加强乡村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因地制宜巩固提升小型集中供水工程,切实保障贫困群众安全饮水。实现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效。继续改善脱贫地区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和义务教育、医疗保障、社会救助等公共服务条件。加快产业扶贫步伐,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持续推进文化旅游扶贫、电商扶贫、消费扶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

(二)聚焦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城乡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加快中卫至兰州、兰州至合作、西宁至成都、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天水至陇南、兰州至平凉至庆阳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宝鸡至中卫、西安至平凉铁路增建二线等项目规划建设工作。研究谋划兰州至西宁城际轨道交通项目、兰州铁路枢纽优化工程、兰州至汉中至十堰、兰州至平凉至庆阳至延安高速铁路及敦煌至若羌等铁路项目,利用市场化社会资本推进项目建设。提升公路路网覆盖面,全面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甘肃境内段,分步建设省级高速公路,实现县县通高速;扩容改造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及旅游公路;实施农村路网通达工程。优化民航机场网络布局,形成特色鲜明、干支协调、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机场网络格局。加快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争取到2035年全省运输机场数量达到12个左右;谋划成立本土支线航空公司,有序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积极开辟国际国内航线,打造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的“空中丝绸之路”,推进航空服务大众化。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降低河西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加强南部地区水源涵养保护,调整陇东地区供水水源结构,优化陇中地区水源配置格局,加快建设引洮二期,尽快启动实施白龙江引水、引哈济党等一批水资源配置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构建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加快电网改造升级。加大城乡配电网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善城市配电网架,有效满足城乡居民高质量用电需求。

(三)打造综合能源枢纽。着眼全国乃至周边国家市场,全面提升能源生产、储备、运输能力,打造国家重要的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运输通道。加快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发展壮大河西新能源基地,适时启动金(昌)武(威)张(掖)千万千瓦级风光互补发电基地、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二期配套风光电项目建设,在河西地区率先实现风光水火核产业群聚集。优化传统能源产业布局和结构。建设陇东综合能源基地,持续扩大优质增量供给,重点在平凉、庆阳等地区建设一批矿区。加大陇东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促进油气资源增储上产。加快能源通道建设。打造大容量、高电压等级的骨干输电网架,加快推进±800千伏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积极推进河西第二条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加快煤炭新线建设和既有线路扩能改造,配套建设矿区铁路和煤炭集运支线,提升甘煤入川渝能力和疆煤入甘运力。加强油气输送管网建设,推进油气管网互联互通。完善能源储备体系,提升能源储备能力。

三、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

(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西部创新发展新高地。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有效聚集各类创新资源。依托兰州大学等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深化我省与东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合作。加快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建设一批应用型本科高校、高水平高职院校。加强从发达地区引才引智合作,建设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争取创建中国(甘肃)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增强企业主体创新能力。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研发机构。激励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聚集,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全链条产业孵化体系。提升技术创新转化能力。组建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黄河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和干旱生境作物学实验室等科研转化平台。支持兰州、张掖、白银、金昌等市推进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创建兰州白银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完善科技成果中试与产业化载体,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场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培育和转移转化。

(五)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创新要素汇聚,激发实体经济活力,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格局。把发展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抓手,打造新时代甘肃发展支柱产业。发展高附加值的节水农业、旱作农业、设施农业和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争取建设西北农业种质资源保存与创新利用中心、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抗旱鉴定基地和高标准种子生产基地,肉类、优质食用油生产储备基地。实施文化旅游景区提质增效等行动,推进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一中心四枢纽五节点”现代物流产业布局,提升兰州、天水、酒(泉)嘉(峪关)、张掖等重要节点城市枢纽集散功能,推动全省高铁经济带发展。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为契机,推动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规范化加工、品牌化营销,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藏医药产业。积极开展黄河梯级电站大型储能项目研究。发挥兰州新区、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平台的带动作用,促进科技成果高效率转化,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施工业互联网培育工程,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据信息产业建设。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推进节能环保、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六)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乡村产业发展、农村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重点任务,打造一批省级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健全乡村治理工作体系。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和村庄清洁行动,统筹推进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和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突出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推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体系。优化城镇布局,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推动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一批特色小城镇,支持兰州、白银、金昌、天水等老工业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升级。促进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向周边农村地区延伸。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援助制度。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加快城乡“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探索“联股联业、联股联责、联股联心”新机制,增强集体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实力。

四、用足用好“一带一路”最大机遇,构建开放新格局

(七)打造新时代“一带一路”五个制高点。抢抓“一带一路”最大发展机遇,发挥我省综合经济文化优势,加强同沿线省份和国家开展实质性、多领域合作。着力打造文化制高点。以打造高品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为核心,不断加强文化交融,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统筹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打响“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品牌。着力打造枢纽制高点。加快国际陆港和国际空港建设,依托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和铁路口岸,建设进出口货物集散地,大力发展物流经济。着力打造技术制高点。依托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兰白科技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信息制高点。以建设丝绸之路信息港、丝绸之路国际知识产权港为抓手,整合信息资源,建设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产业基地。着力打造生态制高点。加强生态治理和保护,着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推进河西祁连山内陆河地区、南部秦巴山地区、甘南高原地区、陇东陇中地区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保护建设。

(八)打造西部物流大通道和产业集聚地。依托我省联结西北与西南、中西亚与东南亚、“一带”与“一路”的枢纽地位,建设“铁公机、江海息”立体化贸易通道,构建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向西为主、多向并进的开放新格局。加快实施“东连”战略。面向东部沿海省份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文化旅游、物流通道等产业发展壮大,延伸产业链条和配套服务,加快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深入拓展“西进”空间。促进中欧、中亚班列常态化运营。通过市场化机制推动公铁联运建设,发展加工贸易、转口贸易。提升“南向”开放水平。加强与东南亚等国家对接,打造兰州陆港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加快天水、陇南对接融入成渝经济区。大力建设“北拓”通道。加快酒泉至额济纳铁路酒泉至东风段、嘉峪关至策克铁路扩能改造、金昌至阿右旗专线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强与蒙古国能源产业开发合作,提升北线能源运输能力。

(九)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升产业开放水平。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逐步放宽服务业准入。以中国(兰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为抓手,申请建立中国(甘肃)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会展业开放水平。加快外贸转型基地建设。巩固传统市场,拓展新兴市场,促进资源深加工产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出口。支持培育国家级、省级外贸基地创新发展,推动国家级食品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生态原产地示范区特色化发展。支持符合条件地区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快沿边地区开放发展。

(十)拓展跨省区互动合作。以跨区域物流、外向型产业、文化旅游等为重点领域,进一步拓展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渠道,提升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加大跨省区合作力度。加强与东中部省区市互惠合作,落实与川渝桂琼浙等省区市经济社会合作协议,健全跨省区合作协调机制,致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积极探索“飞地经济”模式。加强周边省区经济协作。推动共建兰州—西宁城市群。协商建立关中平原城市群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关中—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互利合作。加强陕甘宁革命老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共同建设黄河上游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参与建立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联合开展长江水系渔业资源保护工作,探索建立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保护联防机制。积极承接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

五、建设美丽甘肃,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十一)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着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积极倡导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加快实施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点企业有组织、无组织排放达标治理,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在重点城市划定完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开展交通污染源防治,加快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实施黄河水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对渭河、泾河、马莲河、蒲河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快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防治,推进污水处理、生活垃圾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切实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快推进省级、市县及重点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多规合一”。积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

(十二)建设生态安全屏障。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格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加强生态安全屏障功能。构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中陇东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等“四屏一廊”布局,重点抓好黄河上游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突出甘南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实施分区域综合治理。加强跨省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加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构建统一的自然保护地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持续推进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加快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保护和培育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加快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加快推进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和稀有物种保护。完善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加强事前预防,完善开发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公众参与、社会监督和公益诉讼机制,通过行政管制、市场调节、技术服务、信用管理相结合的措施,做好新形势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十三)加强重点区域综合治理。以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稳步开展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加快实施重大生态规划和试点。加快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规划、古浪八步沙区域生态治理、民勤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强化尕海、黄河首曲等国际及国家级保护重要湿地、国家级生态市和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市建设。加强退化草原保护治理。积极推进民勤生态示范区建设。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水平。加大黄河上游流域污染防治和治理保护,坚决防止生态恶化。开展河西内陆河流域地下水超采严重区退地减水试点工作。加强疏勒河中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争取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加快刘家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洮河大夏河流域治理。推进长江上游嘉陵江生态治理与修复,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积极推进封山禁牧和育林育草,加强坡耕地改造和沟道治理,积极推进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程、董志塬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程和泾渭河、元城河流域防护林基地建设,加快黄河兰州段自流沟道河道治理。加强薄弱环节综合整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改造和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纳管工作。

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重大改革举措落实

(十四)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推动市场化改革,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主业为充分竞争行业的商业类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健全定价成本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天然气弹性价格机制和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加强资源交易制度改革。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分配制度。积极推进竞争性环节电价交易,有序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开展电力现货交易试点,建设甘肃电力现货市场。实施丰水期居民生活电能替代等电价政策,促进清洁能源消纳。积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拓展市县级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范围;稳步推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建设,鼓励全社会不同投资主体参与碳汇造林,探索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深入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在境内外首发上市、再融资,中小微企业在新三板和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信用类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融资。引导贫困地区企业充分利用“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绿色通道政策。

(十五)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优化科技人才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形成深化改革开放的创新局面。完善科技人才收入机制。落实科技人才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加大绩效工资分配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对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重要公益领域中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予以倾斜支持。赋予高校和科研院所工资分配自主权和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提高智力密集型项目间接经费比例并向创新业绩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加快科技成果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引导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合作,通过联营、技术转让、参股控股等方式,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开发与试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十六)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开展政府机构失信治理。完善省市县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征信市场建设。积极培育扶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信用服务机构,加强企业征信机构备案管理,研发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征信产品,增强征信市场有效供给。落实“非禁即入”。全面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加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应用,大力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建成全省统一的项目审批和管理体系。继续开展不正当竞争行为治理。

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强民生福祉

(十七)强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支持新业态就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建设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创业型城市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示范基地、省级创业就业孵化示范基地(园区)建设,积极筹建兰州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鼓励市州筹建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组织实施好“三支一扶”计划和支持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项目。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面向企业职工和就业重点群体,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组织化程度,搭建并完善转移就业平台,鼓励更多社会资源通过市场进入就业服务体系。

(十八)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打造现代教育服务体系,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普及发展高质量基础教育。加强普惠性幼儿园建设,提升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程度。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消除城镇大班额,推动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建设,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推动普惠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发展高水平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建设一批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现代化和提高区域竞争力培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凝练学科专业优势特色,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鼓励支持高校“订单式”培养专业化人才。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建设。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势特色明显、可比性指标较好的区域性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在人才队伍、学科专业、学位点建设、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支持高校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及建设拔尖人才队伍。推进形成教育服务西部发展新格局。持续扩大东部地区对口支援我省高校范围。加强幼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建设一批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大力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

(十九)提升卫生健康服务能力。实施健康甘肃战略,推进健康甘肃行动,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整体提升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能力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加强县乡村(含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县乡村标准化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快发展医养结合,积极推进妇幼健康服务,完善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政策措施,健全覆盖人口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省市级重点专科,创建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和疑难病治疗中心。加强省内外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业务协作,扩大省内高校医学人才培养能力,促进医教协同,完善卫生人才工作政策措施,全方位提升卫生人员队伍建设和业务水平。全面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应用发展,重点推进基于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智慧医疗、远程医疗、检验检查结果互认等建设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分级诊疗、“三医”联动等重点医改措施落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强疾控体系、传染病救治网络体系、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机制,持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建设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和举办国家级中医药产业博览会为平台,推动全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为目标,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适时提高城乡低保标准,重点提高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确保其实现收入上的“政策性脱贫”。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落实单人户施保政策。对城乡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等重点对象,综合运用临时救助、发放补贴等措施,提高救助水平。全面落实孤弃儿童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政策,适时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体系。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实施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全省统一的分级管理全民参保基础数据库和更加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完善待遇确定机制、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建立个人缴费档次标准调整机制、建立缴费补贴调整机制、实现个人账户基金保值增值机制。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对适用人群的全覆盖。研究利用失业保险基金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大社会保障卡发行力度,实现全省常住人口全覆盖,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

(二十一)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不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结构,逐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支持措施。研究制定支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扶持政策,推动居家和社区养老协同发展。落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补贴政策,保障养老机构持续运营。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全省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着力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推动城乡养老服务协调发展。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督,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养老服务事业健康发展。

(二十二)强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加大投入力度,创新内容与方式,扩大社会领域服务供给,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实现全省全域内电子图书阅读服务全覆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以实施“如意甘肃·智慧广电”工程建设为总抓手,推进广播电视深度融合和技术升级,加快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推动新一代直播卫星户户通试点应用,加快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新媒体监测监管智慧化步伐,不断提高农村边远地区信息网络覆盖水平。加快建设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和体育惠民工程,打造一批具有甘肃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群众体育赛事及竞技体育品牌赛事,推动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引导和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扩大场馆免费开放,推动社会足球场地、体育健身步道、体育公园建设,打造“10-15分钟健身圈”。

(二十三)改善住房保障条件。以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镇棚户区改造,加快棚改安置住房竣工入住。加强公租房运营管理,坚持实物配租和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相结合的保障模式,满足不同保障群体的住房需求。继续做好城镇中等偏下及以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工作,加大对新就业无房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的保障力度。探索建立“一城一策”的住房保障制度,引导供需矛盾突出地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力量筹建公租房。

(二十四)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维护社会公平。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提升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能力。积极贯彻落实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的意见,着力推进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重点工程建设,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推进应急管理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化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体系、科学化的企业本质安全体系、标准化的事故灾害防护设施体系、实战化的应急指挥体系、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全民性的事故灾害防范教育体系,实现安全水平巩固提升。支持推进国家应急救援中心西北分中心建设,加快实施省级区域救援中心、航空应急救援体系、兰州国家陆地搜寻基地二期项目。完善地震预警系统,补充建设酒泉、嘉峪关和庆阳地区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地震预警系统全覆盖。打造地震、地质等自然灾害防治与应急技术科技创新团队、新技术服务平台和实验基地,提升应急管理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系统职业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

八、强化组织保障,推进政策落实

(二十五)财税支持。贯彻落实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税收促进各项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扶持“一老一幼”产业税收优惠政策。贯彻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支持“双创”税收措施。稳妥推进科技、教育等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适度加强省级职责,避免大包大揽或将支出责任过度下移,对贫困县区实行阶段性差别化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市县政府区域管理优势和积极性,切实履行财政事权,落实支出责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争取中央加大对我省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办法,加大省对市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各领域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增加我省政府债券额度,加大地方政府债券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二十六)金融支持。争取与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开展业务合作,建立省市县三级地方融资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小微企业贷款互助担保基金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信基金,大力推进“政银担”融资模式,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扶贫产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债务融资工具。积极推进兰州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绿色金融产品与创新服务,拓展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推动“险资入甘”工作,鼓励保险资金以股权、债权投资计划形式来我省投资。按照国家政策要求,依法合规探索建立基础设施领域融资风险分担机制。争取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在我省设立创业投资子基金。支持轻资产实体经济企业或项目以适当方式融资。

(二十七)产业政策。严格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并根据国家产业政策适时调整。争取中央财政加大对我省自然资源调查评价支持力度。凡有条件就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争取在我省布局建设。引导中央企业及其分支机构在我省注册。严格落实甘肃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管控要求。

(二十八)土地支持。用好用活差别化用地政策,争取国家增加我省建设用地指标和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开发建设指标。在兰州新区等地继续开展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试点。探索集体荒漠土地市场化路径,设定土地用途,鼓励个人申领使用权。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及跨省调剂。继续实施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挂钩机制,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推进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

(二十九)人才支撑。努力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注重选拔符合需要的专业化人才,建立健全有利于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适当提高老少边贫和县及县以下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鼓励引导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教师、医护人员、科技人员等扎根甘肃。推进公务员分级分类考录,加强和改进基层公务员考录工作,落实好降低深度贫困地区进入门槛政策,对我省贫困县及县以下单位招录公务员给予政策倾斜。完善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使用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逐步实行备案制管理。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按有关规定开展兼职并取得合法报酬。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分红等中长期激励。鼓励退休公职人员发挥个人专长参与社会发展,在符合有关规定的情况下,允许退休公职人员从事营利性活动。

(三十)组织保障。加强党对西部大开发工作的领导,强化各级党组织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进程中的领导作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鼓励创造性贯彻落实。参照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分领域评价指标,完善我省推进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实施差异化考核。省直有关部门要对标对表、各司其职、压实责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对接国家政策,紧盯目标任务,制定配套措施和实施方案并推进落实。省发展改革委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配合国家开展政策实施情况评估,并开展督查等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因地制宜,强化举措,制定并实施本地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具体举措,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认真抓好各项任务落实。

--- END ---

WECHAT_EMPTY_TITLE
    请关注“综合能源服务公众号”
中国综合能源服务网声明此资讯系转载自合作媒体或互联网其它网站,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文章内容仅供参考。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凡注明“来源:中国综合能源服务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本网,转载时请署名来源。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 关注我们:
  • weixin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手机:18362062627 邮箱759824005@qq.com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星火路20号星火创业大厦1栋1905A

Copyright(c) 2019 中国综合能源服务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23941号-1 技术支持: 双子微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