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ESN中国综合能源服务网首页     加入桌面    手机版     二维码1 

湖北十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发展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等锂离子电池材料

   日期:2022-02-22     浏览:53    评论:0    
核心提示:2月21日,十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规划中提出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为主攻方向。

2月21日,十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印发《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规划中提出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为主攻方向。支持石墨烯、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研发、生产、应用。重点发展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等锂离子电池材料,开展高容量储氢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实现先进电池材料自主化配套;加快石墨烯在光电子、微电子、超级电容器、复合材料及环保产业等领域的研发,重点发展石墨烯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技术。

汽车电子重点项目包括猛狮新能源锂电池用电芯生产项目及储能系统建设项目,广汽新能源电池项目;东科克诺尔ABS及自动驾驶研发及检测项目,力莱电子科技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美瑞特工业4.0项目,粤熙实业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及车载智能视频终端项目,湖北正奥比克希线束车间升级改造项目,湖北达峰智能汽车换挡器产能扩建项目,力嘉电池公司高端异型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竹溪县瑞鑫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项目,方鼎汽车汽车高压线束项目,东风力神动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中汉动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能和新建动力型电池生产项目,东实大洋新能源产业园建设项目,东风林泓智能化后视镜研发及生产项目。

原文如下:

关于印发《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经信主管部门及相关单位:

《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十堰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22年2月9日

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前 言

电子信息产业是制造业的核心内容、主导产业和智能制造的基础支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以通信、计算机制造及软件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快速的改变着人类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崛起,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迈向更加智能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十四五”时期,十堰市着力构建“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国家现代汽车产业重地”和“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科学编制和实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于加快推进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众多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据《十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实际发展情况,特制订本规划。

目 录

一、“十三五”回顾 6

(一)发展现状 6

(二)存在问题 7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9

(一)发展机遇 9

(二)面临挑战 12

三、“十四五”总体发展思路 14

(一)发展思路 14

(二)战略定位 20

(三)空间布局 21

(四)发展目标 24

四、发展重点 25

(一)汽车电子产业 25

(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 28

(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33

(四)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 34

五、主要任务 36

(一)完善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36

(二)狠抓龙头企业培育,推进质量品牌升级 38

(三)开展智慧工厂试点,推进两化融合示范 40

(四)编制产业招商地图,构建精准招商体系 43

六、保障措施 44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44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45

(三)强化人才支撑能力 45

(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45

(五)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46

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46

(一)十堰市生态环境现状 46

(二)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46

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十三五”回顾

(一)发展现状

1.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稳步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汽车动力总成电控系统、车身电控系统、车载电子产品、车用电子检测设备、新能源汽车相关的启动机、发电机设备以及汽车集成的电子元器件。积极研发智能传感、传输设备以及智能网联汽车,加快产业化进程,引进光纤、光电器件、网络系统设备及配套产品,计算机、通信移动智能终端、新型显示产品等生产加工企业,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基础。据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和特点,产业大致可以分为汽车电子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原材料制造业。2019年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4亿元,同比增长7%,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亿元,实现利税5.4亿元。全市共有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60余家,从业人员7200余人,主要生产设备5132台(套)、其中数控设备528台(套),有10大系列产品2000多个品种,拥有资产总额44.3亿元。

2.信息传输能力进一步提升,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稳步推进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信息传输能力进一步提升。2019年全市信息传输业营业收入26.79亿元,光缆网络总长度超过25.86万公里,互联网出口带宽达1840G,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110.08万,移动互联网用户319.59万,全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同比增长102.1%。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结合本地优势,积极开发行业应用软件,主要突出汽车、旅游等特色软件,同时覆盖了企业、政务、社会、城市管理等各方面,针对汽车产业链、城市管理等开发了一系列综合管理系统,加大云平台、大数据等智能信息系统的引进,提高软件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初步统计,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企业50余家,从业人员1150余人。

(二)存在问题

1.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不均衡,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完善,企业附加值不高,缺少行业龙头带动。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一是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以汽车电子和和围绕汽车产业配套的机电产品为主,占产业比75%,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二是以汽车电子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链不完善的问题。我市汽车电子企业在产业占比较大,但是大部分是技术门槛、附加值较低的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强、价值高的上层企业。三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发展重点不突出,存在重复建设。城区产业占比80%以上,县域电子信息产业块头较小,缺乏龙头企业和完整产业链支撑。近两年全市已建在建的电池或与电池有关的企业(项目)19个,区域内产品重复,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不到位。四是产业规模小,附加值不高。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其中产值过亿企业18家,没有过10亿的企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附加值不高。

2.企业经营压力和市场波动加大,用工难、资金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一是我市电子信息产业除了受经济下行压力和汽车产业低迷外,中美、日韩贸易争端在企业关税、原材料、汇率上对我市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影响较大。二是用工难问题在县域电子企业发展中更加突出。一些企业发展前景良好,货供不应求,就是因为招工问题,企业产能不能充分发挥,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三是受原材料、人工成本加大,产品价格下降,银行减贷压贷影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和项目大部分都存在资金短缺情况,间接造成个别企业停产和部分产业项目推进缓慢。

3.企业整体创新能力薄弱,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我市电子信息企业产品大部分处在产业链底端,核心技术匮乏,核心竞争力不强,融资渠道单一,难以保证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间接造成产业产品附加值较低,产品和技术更新换代较慢;我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但企业规模偏小,缺少核心技术和专利。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1.两大经济带区位交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十堰属于汉江生态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地区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是西北地区通江达海的重要通道,也是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桥梁,具有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枢纽功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纵观国内外各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道路,承接产业转移是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后发地区在短期内实现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十堰正是处于不同经济带交汇的地区,这一区位优势为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辐射提供了机遇。

2.良好的产业基础

从“十二五”期间以来,随着一批重大项目的相继投产,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湖北欧姆林仪表工业园汽车仪表盘生产项目投资5.8亿元,销售收入约8亿元左右,万润公司汽车动力电池前驱体材料项目投资3.5亿元,销售收入约10亿元左右,美瑞特公司年产1500万套汽车空调项目投资2.3亿元,销售收入约7亿元左右,十堰正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南山片区汽车光电子工业园建设项目投资4.6亿元,销售收入约12亿元左右。这一批项目的建成达产为“十四五”十堰市电子信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3.技术融合机遇

信息网络技术加快向传统产业渗透,极大地拓展了传统产业的边界,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领域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手段。随着工业4.0时代的来临,电子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使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水平显著提高,加速走向智能制造时代;电子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融合,使分布式发电和大规模并网技术实现突破,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步入大规模实用阶段;电子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融合,使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材料智能化趋势日益明显。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演进、深度应用、广泛渗透正引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基于通信网络的服务业发展迅速,智慧物流面临深入革新,新型电商正在重塑商品物流渠道和模式,电子银行交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渗透将加速传统要素驱动经济的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型和变革。

4.需求升级机遇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9年十堰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11元,比上年增长9.5%。按常住地分,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77元,比上年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8元,比上年增长10.5%。随着人们收人水平的不断提高,伴随着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以及通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和蓬勃发展,消费者的信息消费需求转变与升级给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5.产业融合趋势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快速迭代、群体突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逐步进入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特征和重要模式的新阶段。“十三五”期间国家也密集发布了一系列促进两化融合的政策措施,工信部等五部委联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以及工信部制定的《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为“两化”深度融合营造了良好环境。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都要在各自发展基础上走向互联互通;电子整机与设备进一步向集成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整机产品的界限日趋模糊;互联网电视、手机电视、PCTV等融合产品成为新的增长点。软件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制造业与运营业相互进入,产业结构软化和服务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在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产品的深度融合下,拥有独立操作系统和应用商店的智能电视、智能移动终端不断涌现,并催生出OTT音视频等新兴业态;高性能计算、下一代网络、量子通信、大数据、信息存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演进正在引领新的创新浪潮。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为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面临挑战

1.电子信息产业总体规模仍然偏小

虽然我市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不断升高,但与全省其它行政区相比,总体规模仍然偏小。2019年十堰市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数量、产值等在全省排名比较靠后,企业规模与省内其他地市同类企业相比普遍较小,难以发挥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对地区产业发展聚集、引领的作用。

2.技术创新能力与产业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较少,原创设计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传统产业技术水平落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低、产业关联度低、技术含量低,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比较突出。

3.人才资源缺口较大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要的是人才,从本地高等院校相关专业设置来看,不能满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需求。尽管我市实施了《武当人才支持计划》《十堰市“民营企业引才计划”实施办法(暂行)》等一系列引进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但本地电子信息企业仍面临着引进高端人才的困难。创新人才、管理人才和技术领军的高层次人才缺乏,特别是云计算等新兴领域发展所需的相关人才尤其紧缺,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加之,周边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对人才造成了极大的虹吸效应,导致我市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管理、营销人才外流加速,更加制约了我市研发和产业化能力的提升。

4.行业投资壁垒较大

电子信息行业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已经申请了众多的技术保护专利,国内企业在不具备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时,容易受制于人。要从事电子信息行业或者对电子信息行业的企业进行投资,需要对该领域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有充分的了解,同时对行业客户的具体应用求也有深入的认识。电子信息行业所运用的技术更新速度和客户需求结构变化速度较快,行业内企业只有紧跟市场风向,才能在技术创新上保持领先。这要求企业不仅要克服国际上专利技术得封锁,建立一支具有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还要保持足够的技术研发资金投入及。

5.产业链协同能力差

协同能力主要指地区推进产业协同发展进程的能力。一般而言,协同能力与地区区位、经济实力、结构水平、政治地位等相关。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链上企业之间信息交互和共享、资源共享协同和整合、业务协同和一体化程度以及协同创新等也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较远。如汽车行业,目前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汽车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以供整车厂商与配套零部件厂商接入使用,尚未实现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同时智能化、敏捷化、柔性化还未完全体现出来。

6.周边城市竞争日趋激烈

十堰地处鄂西北地区,虽然随着高铁、机场等交通设施的日益完善,在现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环境条件有所改善。但是,当前十堰市在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既面临发达国家再制造化、东南亚国家强势争夺,也面临省内武汉及周边其他城市在企业、人才、项目各方面的竞争,形势不容乐观。

总之,“十四五”时期,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严峻挑战。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生和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提升我市科技创新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动力引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背景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对于加快推进我市新旧动能转换,带动众多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一大批新业态、新模式,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十四五”总体发展思路

(一)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度融入全省“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区域发展布局,围绕全市构建“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总体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汽车电子为核心,加快“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升级,推动完善汽车电子制造业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十堰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未来产业变革核心引擎的发展趋势,积极培育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融合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融合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

2.基本原则

系统布局,统筹规划。把握发展战略机遇期,基于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现状,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各环节发展战略,完善产业生态。

优势引领,重点突破。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产业发展关键薄弱环节,立足汽车电子、显示面板、光电子等优势,发挥优势区县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整体提升。重点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推进汽车制造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以及重点领域系统集成及应用,瞄准智能制造高端化发展方向,结合传统产业升级,促进智能制造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应用。

融合创新,深化应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建立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做强优势板块;借助高端优势力量,填补空缺板块。政府提供条件支持,以行业组织为创新载体,在产业链条上大胆创新;以产业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在产品研发上大胆创新,加速构建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应用,发挥信息技术在汽车电子制造业网联化、智能化转型中的赋能引领作用,探索新模式新业态,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开放协作,绿色发展。支持产业链上下游加强协同,鼓励共性关键技术联合研发及产业资源共享。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节约、低碳、清洁、循环发展,推进制造业绿色改造提升,着力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新体系。

3.发展思路

按照十堰市“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布局,电子信息产业采用“双轮驱动”发展思路:优化和转型。

优化:量质并举,五化同步。以产业规模化、智能化、融合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为主线,做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培育产业集群,提升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转型: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应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新基建、新业态,孵化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4.发展方向

优化升级汽车电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抢抓“互联网+制造业”发展机遇,基于产业政策和创新资源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汽车动力总成电子控制系统、车身电子控制系统、车载电子产品、车用电子检测设备、新能源(电动)汽车控制系统相关的启动机、发电机设备以及汽车集成的电子元器件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扩充产品系列,持续补齐我市汽车电子产品短板,完善汽车电子全产业链发展。在现有的汽车产业集群基础上,结合区域特色,发展底盘电子产业群、车身电子产业群、发动机电子产业群、车载电子产业群、汽车电器产业群,建立智能网联商用车产业集聚区,提升我市汽车电子产业链聚集性和竞争力。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鼓励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制定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线图,着力突破软硬件应用、车载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多方合作,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等多方合作,加快建成一批研发创新载体,推进企业建设新能源整车工程实验室、车用动力电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驱动动力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提升新能源整车研发设计能力;提升纯电动车、燃料电池车及关键零部件自主化程度;提升新能源驱动电机系统、电控系统、车用动力电池系统、车用燃料电池系统、无油涡旋空压机、空调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的配套能力,实现纯电动智能汽车规模化生产。

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以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装备为核心,拓展到农业机械装备、应急装备等。重点研发生产工业机器人、机床工具及成套设备以及智能制造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大型精密模具等高端产品,加快发展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装备、智能物流和仓储装备、农业及其工程机械成套装备制造,开展应急装备的研究。推进商用车及智能装备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加快机器人柔性化焊接工作站、汽车总装输送线、智能型感应热处理生产线、履带式大豆收割机、水稻直播机等的研发和制造。

突破性发展电子新材料,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坚持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为主攻方向。支持石墨烯、锂离子电池和储能电池正极材料前驱体研发、生产、应用。重点发展磷酸铁锂、镍钴锰酸锂等锂离子电池材料,开展高容量储氢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等新材料研发,实现先进电池材料自主化配套;加快石墨烯在光电子、微电子、超级电容器、复合材料及环保产业等领域的研发,重点发展石墨烯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应用技术。借助沿海产业转移机遇,做好电子信息产业招商,引进培育一批龙头和产业链带动强的企业,加快布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及配件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增强消费类和终端类电子产品在产业的占比,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

抢抓“新基建”机遇,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优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网络基础建设,结合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打造智慧城市惠民网络。积极培育、扶持本地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企业,大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推进“5G+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大力支持龙头企业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我市制造业装备智能化的运用,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培育制造业“双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试点示范企业。把握“互联网+”、“智慧城市”发展契机,面向农业、旅游、医疗、教育、物流、交通等重点行业,建设软件技术服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商、智慧旅游、智慧康养、智慧物流、智慧交通等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加快综合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覆盖企业、政务、社会、城市管理等各方面的软件开发与应用,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平台等城市综合服务项目建设,打造十堰智慧城市。

(二)战略定位

构建“一主四翼四新”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即构建以汽车

图1 十堰市“一主四翼四新”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电子为主导,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电子新材料、消费终端类电子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四翼,以新基建、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为支撑的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如图1所示。

一主:汽车电子产业,包括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电子制造业、汽车电子机电产品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业。巩固汽车电子主导产业优势,优化升级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业,向智能网联汽车迈进。

四翼: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电子新材料、消费终端类电子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1)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生产线、高端专用设备、智能农机等制造业,推动重点产业智能化升级,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重点行业大数据应用,促进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2)电子新材料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功能材料、新能源电池材料,攻克关键技术,补短板。(3)消费终端类电子产品:引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向智能终端发展,增值扩能,优化电子信息产业结构。(4)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工业应用、行业应用、城市综合管理应用等多个方面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

四新:新基建、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抓住“新基建”,完善网络基础建设,大力发展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构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推进“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旅游”、“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物流”、“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政务”等新业态、新服务、新模式发展,打造十堰智慧城市。

(三)空间布局

“十四五”期间,深入贯彻湖北“一芯两带三区”战略布局和汉江生态经济带规划,以十堰市工业经济“三区两带”为依托,按照“一主四翼四新”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体系,构建“三区”(张湾、茅箭、经济开发区)“两带”(汉江经济带、竹房城镇带)电子信息产业空间构架(如图2所示),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梯次合理、专业集聚、特色鲜明、协同发展新格局。

图2 “三区两带”电子信息产业空间布局

张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企业主要是为汽车产业配套的汽车电子和机电产品为主。“十四五”期间,推动张湾区在稳定发展现有汽车电子的基础上,重点寻求补齐汽车电子制造业全产业链,以及在电子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电子信息产业有所突破。

茅箭区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包括汽车电子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茅箭区在确保汽车电子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东实大洋电驱动系统公司和湖北绿驰精密电驱动系统公司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项目,逐步完善全产业链和提高产业链价值。

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产业大部分是为汽车配套的汽车电子企业,主要涉及动力电池、汽车灯具、线束、仪表等产品。“十四五”期间,在确保汽车电子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东风力神(十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建设,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子产业。

“汉江经济带”包括丹江口市、郧阳区、郧西县。丹江口市通过近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生产新能源动力电池为主的生产基地,推进引导其发展壮大,力争形成特色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郧阳区重点支持湖北驰亚在一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进行二期年产20万支动力锂电池生产项目,力争该项目早投产早见效。郧西县突出抓好郧西县猛狮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电池产业。

“竹房城镇带”包括房县、竹山、竹溪三县。房县通过近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房县兆丰实业、壹徕科技、凯龙机电、光宏通信、诚玺电子等为主的企业,补足我市电路板模块、手机马达、手机显示屏制造、通信光纤等电子产品,“十四五”期间,做强做大这些企业,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丰富产业产品种类。竹山县近年来通过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建成了竹山县通济沟电子产业园,园区重点发展智能终端产品以及相关产品的全产业链自主配套,力争将竹山打造成“智能制造+物联网”产业链的垂直整合生产基地,逐步形成智能终端产品产业集群。竹溪县将继续推进金铜岭电子产业园建设,完善铝电解电容产业链,扩大成品电容规模和品规。

(四)发展目标

具体目标: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企业达到100多家,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的电子信息企业35-40家,超10亿的企业3-5家,着力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产业链条完善的产业集群。

远期目标: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200亿,汽车电子、电子信息新材料等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实现结构调整升级,培育发展一批通信、网络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产业规模有较大提高,产业创新高地确立;分布合理、区域特色鲜明、集聚效应突出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奋斗目标: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争取达到300亿,力争引进世界500强电子信息企业3-5家落户,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优势产业领域和重点主导产品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四、发展重点

(一)汽车电子产业

1.发展方向

汽车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按照汽车产业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趋势,电动化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智能化重点提升整车智能化水平,加大汽车三大系统(感知、控制、执行系统)的部件和零件的研发和制造,网联化发展车辆数字化、网联化平台及通讯系统与部件,共享化发展共享汽车、共享平台,给十堰市的汽车产业插上数字化、智能化的双引擎,实现高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2.发展路径

提升整车智能化水平,加强智能系统部件研制。整车的智能化水平取决于智能化技术和部件的发展,重点发展传感器识别技术(如雷达、摄像等)、自动驾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ADAS及执行器等技术(见图3),借助中国工程院专家团队、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智能汽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技术力量,开展汽车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加快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鼓励骨干企业整合优势资源制定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线图,着力突破软硬件应用、车载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化。在智能汽车三大系统中突破1-2项智能系统部件的研制和生产。

图3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

强力推进“三电”部件研发,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发展。我市新能源汽车的产能计划在“十四五”末达到800亿元的总产值,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的“三电”部件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系统总成(见图4)。加快建成一批研发创新载体,推进企业建设新能源汽车工程实验室、车用动力电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电驱动动力系统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整合现有科技资源,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加快建设产业发展研究院;重点支持东风力神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东实大洋新能源电驱动系统项目、万润锰酸锂正极材料、猛狮锂离子电池等重点项目。

图4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示意图

提升汽车电子机电产品技术含量,着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十堰市的汽车电子产品基本是围绕为商用车配套而布局的,目前已经形成了汽车线束、汽车灯具、启动电机、继电器、新能源三电等汽车电子电气产品的产业集群。“十四五”期间要重点引入具有高技术含量的汽车电子、电控、智能驾驶元器件和集成部件,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改变原有产品劳动密集型的现状,紧跟世界新技术的发展步伐,高起点引入ECU、线束集成模块、传感器等前沿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达峰公司的智能汽车换挡器、粤熙实业公司的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及车载智能视频终端项目、正奥比克希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的线束集成块等项目和产品。

专栏1 汽车电子重点项目

猛狮新能源锂电池用电芯生产项目及储能系统建设项目;广汽新能源电池项目;东科克诺尔ABS及自动驾驶研发及检测项目;力莱电子科技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美瑞特工业4.0项目;粤熙实业汽车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及车载智能视频终端项目;湖北正奥比克希线束车间升级改造项目;湖北达峰智能汽车换挡器产能扩建项目;力嘉电池公司高端异型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竹溪县瑞鑫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项目;方鼎汽车汽车高压线束项目;东风力神动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中汉动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扩能和新建动力型电池生产项目;东实大洋新能源产业园建设项目;东风林泓智能化后视镜研发及生产项目。

(二)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

1.发展思路

根据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快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实施“制造业+人工智能”,加快优势产业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快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鼓励企业通过设施设备上云、管理系统上云、业务应用上云等多种方式加快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智能化发展基础能力。大力促进人工智能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优化、远程运维服务、企业资源规划与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广泛应用,形成动态化管理、柔性化生产、预测性维护的生产局面,进一步激发数据资源要素潜力。深化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加快工业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十堰工业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工业大数据全流程应用和培育数据驱动的制造业新模式;推动重点行业大数据应用,促进跨行业大数据融合创新,强化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应用,推动大数据与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发展。围绕数据全生命周期关键环节,加快数据“大体量”汇聚,强化数据“多样化”处理,推动数据“时效性”流动,加强数据“高质量”治理,促进数据“高价值”转化,将大数据特性优势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激发产业链各环节潜能。

2.发展路径

以信息化为抓手,推进重点领域智能升级。一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设备网络化改造。支持工业企业对工业现场“哑设备”进行网络互联能力改造,支撑多元工业数据采集。推进企业内外网升级。支持工业企业运用新型网络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推动基础电信企业为工业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深化“5G+工业互联网”。支持工业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推动5G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加快典型场景推广应用。二是加快行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支持有条件有基础的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装备升级和生产过程智能化。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水平。建设行业转型促进机构,加快数据、标准和解决方案深化应用。组织开展经验交流、供需对接活动,总结推广智能制造新技术、新装备和新模式。三是开展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融合,推进制造技术突破、工艺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泛在感知、数据贯通、集成互联、人机协作和分析优化,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示范工厂。引导“链主”企业建设供应链协同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同步实施智能化升级。鼓励各地方、行业开展多场景、多层级应用示范,培育推广创成式设计、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预测性维护、远程运维服务等新模式。

以研发设计为重点,加快培育智能产品。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积极培育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服务,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化,推动智能产品在工业、医疗、交通、农业、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集成应用。一是加快发展智能车辆。依托我市汽车产业优势,开展复杂系统体系架构、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控制、人机交互及人机共驾、车路交互、网络安全等基础前瞻技术研发,大力发展无人驾驶环卫车、长途物流车、港口转运车。结合5G商用部署,推动5G与车联网协同建设,努力打造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测试场景。二是大力培育智能机器人。把握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面向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农业等行业,以及家庭服务、公共服务、医疗健康、养老助残、特殊环境作业等领域需求,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支持重点企业开发研制面向汽车及零配件等领域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焊接机器人,自动搬运、智能移动与存储等真空(洁净)机器人,AGV、无人叉车,分拣、包装等物流机器人。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提高远程诊断准确率并缩短诊疗时间,开展远程临床会诊、远程影像诊断、远程病理诊断和远程医学教育等远程医疗和培训服务,推动手术机器人在临床医疗中的应用。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是推进企业深度上云,加快“云+智能”融合,引导行业龙头企业核心业务系统云化改造,推动研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业务上云和平台化协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业务系统云端迁移,促进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和效益提升。二是以数据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综合服务能力。面向重点行业提供数据管理能力提升、工业资源共享、解决方案推广等服务,为企业提供设备与业务系统上云、产融合作、供需对接等服务。三是支持龙头企业打造行业特色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行业知识经验在平台沉淀集聚,加强平台设备接入、知识沉淀、应用开发等支持能力。突破研发、生产、管理等基础工业软件,加速已有工业软件云化迁移,形成覆盖工业全流程的微服务资源池。推动基础工艺、控制方法、运行机理等工业知识的软件化、模型化,加快工业机理模型、知识图谱建设。深化“平台+5G”“平台+人工智能”“平台+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应用能力。

专栏2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产业

十堰圣伟屹智能制造有限公司智能制造基地建设及电子产品生产项目;湖北国瑞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全自动机器人焊接线;十堰市双兴净化器震动式土地深松(收获)机量产化项目;东风装备公司5G+工业互联网新园区建设项目;湖北帕菲特智能农机具技术产业化项目;湖北道达智能装备有限公司3D打印创新工厂;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大数据平台及完好率中心建设;武当云谷大数据中心建设项目;联高(十堰)会展中心工业大数据中心项目;中润普达(十堰)大数据公司中文语义类脑智能系统(机器人)产业孵化项目。

(三)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发展思路

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特色软件与信息服务,软硬协同,全面升级。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开发适应十堰产业经济的特色软件和通用软件的推广应用,聚焦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智慧城市、工业控制等重点应用,着力提升软件及信息服务产业自主发展能力,形成与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相适应的完整的信息服务业体系。

2.发展路径

大力发展特色软件。紧抓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契机,瞄准工业转型升级、智慧城市建设、行业电子应用等高端领域,发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发展工业软件与行业解决方案,围绕工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等关键环节开展软件研发和应用;开发各类重点领域的应用软件产品,加快研发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应用的嵌入式系统软件,推动软件研发模式创新发展。大力拓展互联网信息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提高服务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围绕软件和互联网,重点发展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信息服务外包等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打造新兴信息消费业态。大力发展数字媒体、网络传媒等新兴信息消费业态,并以广电运营商为核心,打造一流的数字媒体基地、内容服务基地和数字家庭应用示范基地,搭建新媒体云平台、工业物联网云平台,实现数字内容、技术、产品、服务和运营一体化发展。

专栏3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项目

湖北中兆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十堰市智慧城市5G通信基站电力保障提升工程;湖北宜居信息科技公司智慧社区建设项目;湖北同旭信息科技公司智慧停车项目;湖北一键通中欧班列集结中心信息平台示范工程项目;湖北云脉软件公司汽配人智慧云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十堰库卡高科网络科技公司车联网平台T-BOX研发项目;湖北尚车新能源产业公司柚橙出行服务平台。

(四)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

1.发展思路

以新型电子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发展契机,加快全市各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加大招商力度和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补充产业发展短板,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引进高技术含量产品,发展电子产品的基础材料,产业布局从城区梯次延伸到各县市,完善电子产业园建设,逐步形成围绕核心产品打造产业集群的格局。

2.发展路径

大力引进高技术含量产品,高质量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我市电子信息产品通过招商引资得到进一步丰富,逐步从传统的汽车电子扩展到消费电子、光纤通信设备、电路板模块、智能手机等产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市电子信息产品,优化了产业发展的结构。重点支持湖北凯龙机电手机马达、湖北泰璞电子锂离子电池精密配件、湖北瑞登科技手机主板、粤乐电子智能终端、湖北光宏通信的通信光纤系列产品、信诚·华清陶瓷基板及大功率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手机电子产品及安保摄像产品生产项目、竹山县湖北锐普光电LED显示屏、房县壹徕科技电路板模块、竹溪县高端固态电容生产项目等项目的建设投产。

开发生产高端电子元器件材料,实现基础性产业新突破。石墨烯是一种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移动设备、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领域,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重点支持世润石墨烯生产、湖北天龙石墨提纯等重点项目。

专栏4 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重点项目

湖北国瓷电子新材科技有限公司高性能电子陶瓷材料生产项目;钰邦电子有限公司高端固态电容生产项目;凯泽鑫电子有限公司电解电容加工项目;中煌新材料有限公司石墨烯产品生产项目;湖北凯龙机电有限公司自动化智能装配设备研发与制造;诚玺电子湖北有限公司5G手机玻璃后盖、车载液晶显示屏生产项目;湖北万润新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十堰分公司万吨级锰酸锂正极材料改造项目;正威(丹江口)新能源智造产业园系列项目;追日润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

五、主要任务

(一)完善创新服务平台,构建协同创新体系

健全完善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性引导资金的作用,引导企业、科研机构加大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结合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础,加强对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特色技术领域及重点成长性企业进行集中支持,依托骨干企业,增大技术研发投入,企业、院校、科研机构和政府等多方协同配合,加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的创新体系,强化众创空间、孵化体系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支持协同创新产业联盟建设,加快培育形成服务电子信息产业的特色创新服务体系。

1.创建一批具有特色的众创空间

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鼓励、吸引和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投资者、中介服务和行业协会等各类投资主体建设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创业学院、孵化园区等新型孵化平台和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切入点,建设和申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完善“众创空间”的用地、房租、水电网络等配套服务并给予补贴,降低创新创业成本。鼓励社会机构开展非盈利性质的创业路演、创业大赛、创业论坛等各类创业活动。

2.构建以研究院为主体的全链条孵化体系

鼓励企业成立技术研究机构,或联合国内电子信息类科研院所、高校组建本地研究院,开展行业竞争前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重点支持“双百行动”等合作技术开发活动。引导企业通过“互联网+”行动搭建创新平台,开放共享公共科研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测试环境,支持建设电子信息创业孵化基地及软件产业孵化园,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全链条孵化创新机制。瞄准重点领域,充分调动各类创新资源,挖掘本地高校资源,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高校探索政企合作、企校联合等新模式,建立产学研用合作长效机制。构建从基础研发到成果转化、中试、孵化生产再到广泛应用的商业化机制,将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的流程制度化,助力技术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提升创业链条服务水平,引进专业团队对孵化器进行运营管理,完善创业导师、天使投资、科技中介、专业培训、政策解读、项目申报辅导等企业服务功能。

3.成立全市电子信息协同创新联盟

政府牵头,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各类公共服务平台,成立十堰市电子信息协同创新联盟,形成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一是开展技术转移及创新成果转化,建立项目发现和筛选机制,实施技术转移,推进跨界创新,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催生产业间协同发展新模式;二是开展技术联合攻关和研发,组织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产业技术标准;三是开展产业间跨界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辅导体系,支持联盟成员主办和参与国内外产业及技术论坛、展会等各类创新活动。同时积极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合作行动,鼓励企业间协作配套,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打通不同部门、产业、企业之间的壁垒,推动政产学研金介媒的深度融合。

(二)狠抓龙头企业培育,推进质量品牌升级

1.培育一批电子信息领域创新型领军企业

立足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以企业的R&D机构、创新团队强度、R&D投入强度、知识产权拥有数、品牌(或产品)强度、科技成果获奖数、新产品销售增长率等创新要素作为评价标准,建立创新型领军企业评价体系,选拔出具有创新影响力及创新带动性的电子信息领军企业。鼓励电子信息领军企业建设并申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持续加速创新技术及产品问世,支持企业扩大出口,使创新型企业成为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同时,针对科技龙头企业无法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要素和成果而出现的“创新溢出效应”,完善创新要素流动奖励机制,以委托研发、技术收购等方式,加速创新要素的良性流动,使溢出的创新要素被其它中小型创新企业所采用,带动中小创新型企业发展。

2.打造一批电子信息领域单项、隐形冠军

积极落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组织开展电子信息制造业隐形冠军培育提升专项工作。重点针对汽车电子、智能装备、手机电池、动力电池、智慧城市运营服务等领域,加强示范引领和政策支持,引导具有国内领先技术的企业长期专注于细分市场产品创新、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同时,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加强对重点培育企业的跟踪,分析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完善促进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专家开展咨询服务,促进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巩固和提升其行业地位。

3.建立以质量为主导的品牌认证体系

从产品质量、自主创新和产业引领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建立以产品质量为主导的品牌认证体系,推进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名片工程实施。一是认证产品质量,围绕企业产品质量、技术方案、生产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资源保障及客户反馈等维度建立认证标准,确保名片企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质量水平稳定;二是认证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及实施计划、研发投入、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成果获得等维度建立认证标准,要求名片企业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三是认证产业影响力,围绕企业产品的产业链地位、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对产业链的影响水平等维度建立认证标准,增强名片企业对区域产业的引领带动能力。扶持电子信息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重点企业规模扩张,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鼓励重点企业跨区域联合、同行业进行兼并重组,在细分领域中占据引领地位,做大做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品牌。培育电子信息企业加速成长。加快促进电子信息企业技术进步和改造升级,支持开拓市场,鼓励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围绕大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提供协作配套,走“专精特新配”的发展道路。积极推进银企合作,支持并帮助电子信息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风险投资机构对有需要的重点企业进行投资。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使电子信息企业快速成长为壮大产业规模和实力的新生力量。

(三)开展智慧工厂试点,推进两化融合示范

加强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的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企业和行业管理领域的应用,鼓励工业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产业布局与工业转型升级融合互动、协调发展。

1.实施智慧企业试点示范工程

组织评定一批设计数字化、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商务电子化及全流程集成创新的“智慧企业”,对通过评定的企业给予奖励,并鼓励相关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面向装备制造、汽车电子、绿色食品等领域,融合接入智慧生产和智慧监管元素,鼓励企业使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柔性制造系统,实施一批智能工厂、数字车间等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形成一批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引领带动传统企业改造升级;面向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行业,实施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示范工程,提升带动企业商业模式变革。

2.推进企业机器换人计划实施

鼓励支持全市骨干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工作,针对行业发展劳动力密集环节,作业环境恶劣环节,流程和产能瓶颈环节,推进部分环节“机器换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等多种模式应用,不断提升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实现产业的自动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安全制造。开展智能化成套设备的研发、制造和集成,重点布局应用于装配、焊接、喷涂、上下料、搬运、包装等领域的智能机械和工业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装备,提升高端通信系统、激光器件、成像和显示系统等关键环节制造水平。为“机器换人”提供资金保障。鼓励企业争取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规模效益好的项目列入国家、省计划,得到专项贷款和财政支持;协调企业与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行沟通和衔接,通过“银企合作”、“银项合作”,争取更多的信贷资金用于企业生产技术改造。

3.持续完善两化融合体系建设

一是鼓励企业应用数字设计工具、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智能化成套设备等,大幅提高企业生产装备智能化水平,并持续组织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各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二是重点针对各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行业“两化”融合标杆企业,积极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推选工作,带动信息技术向工业领域全面渗透,推进互联网和工业融合创新;三是加强服务体系和生产模式建设,重点完善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发展按需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云制造等新型生产制造模式。

4.大力开展公共云计算应用服务

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对生产制造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强各类智慧应用的培育推广。积极在政府公共服务领域率先使用自主云计算产品和服务,探索电子政务云计算发展新模式,在“十四五”期间建成十堰市一级政务云平台,实现政府信息化处理支撑资源的集中配置和管理,提高资源的共享应用;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领域推广云计算应用及服务模式,鼓励传统产业使用云计算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其转型升级;建成满足中小企业共性发展需求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云计算按需使用、动态扩展的特性,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优质低价的信息资源服务,减少中小企业创业初期的信息化投入;建立云计算公共服务试点,提供支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电子政务、社会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科研等领域云计算服务,降低服务信息化成本,提升服务水平,为全社会提供应用示范经验。

(四)编制产业招商地图,构建精准招商体系

全面梳理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链重点,编制产业招商地图,明确重点招商资源要素,推进点对点“目标导向”招商。

1.以信息化方式促进招商

结合当前产业分布,基于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通过对其产业链细分环节和市场前景的梳理,针对区域发展薄弱环节,围绕产业链进行“补链”招商。编制产业招商地图,明确重点招商企业名录、关键招商人物等具体招商资源,规划建设“智慧招商”信息管理平台,建立行业内龙头企业、产品线、专利等方面的专题数据库,进行点对点招商,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招商效率。

2.落实重商、亲商、尊商、爱商、护商服务体系

加大区域内项目招商的支撑服务力度,优先推荐电子信息企业、项目参加“十堰市云招商产业推介”等招商活动,对于确定的重点项目,实行政府全程跟踪,定期反馈和评估,及时调整政府支持方式和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重点项目建设中的引导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和资源支持产业发展。对于已入驻和即将引进的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贯彻“招商、安商、育商”服务一体化思路,让企业进得来更能留得下,协助企业最大限度利用本地政策、资源和上下游配套优势,提供量身定制的“精准服务”,培育和扶持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3.建立项目招商第三方筛评制度

建立新进项目的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聘请懂技术、懂产业、负责任、说实话的行业专家,组建专门服务于招商项目评估的行业与技术专家组,从项目团队可靠性、技术先进性和真实性、投资建设运营的可实施性、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评估项目引进的价值和风险,并对政府资源扶持的规模和方式给出建议,建立一套科学的项目筛选评估流程,辅助招商部门对于项目的优选和决策。此外,专家咨询委员会还负责行业信息支撑与培训、企业技术研发合作、重点招商项目推介等工作,提升精准招商效率。

六、保障措施

(一)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大力营造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的氛围,加强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引导产业发展。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区域联动发展,建立各部门共同支持信息产业发展的统筹推进工作机制,争取各方面对产业发展的支持。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引导社会资本、创投资本、人力资本等多种资源向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聚集。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在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用足用活市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专项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适当引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有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重点落实软件产业相关政策,推行普适性税收优惠政策。

(三)强化人才支撑能力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发展环境和制度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和服务,实施“定制化、应需化、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依托重大专项、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快集聚和培养造就一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各类中高端人才。依托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和培训机构,建立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实训基地,为企业培养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工程师、高级操作技工等紧缺人才。

(四)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实施对外开放合作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鼓励企业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在更高水平、更大规模、更深层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智),大力引进海外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华侨华人来堰创新创业,积极引进国外知名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来我市投资,引导外资从加工制造向研发、服务等环节拓展。

(五)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学术学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的纽带作用。建立行业供给与企业需求的高效对接通道。加强科研院所、智库单位、产业研究机构间的协同配合,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一)十堰市生态环境现状

2020年,全市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十堰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37个地表水监测断面达标率100%,Ⅰ~Ⅲ类水质断面35个,占比94.6%,神定河、泗河水质由2019年同期的劣Ⅴ类提升至Ⅳ类,17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与2019年同期相比,水质显著改善。2020年十堰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7天,达标率94.8%,同比上升9.3%,连续多年位列全省前三。PM10平均浓度54μg/m3,同比下降20%,PM2.5平均浓度33μg/m3,同比下降16.5%,均达到省定目标,同时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我市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

(二)规划实施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具有高渗透性和强带动性,对促进其他产业发展作用明显。本规划之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包含两大主体,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及电子信息制造业。

1.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是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行业,主要包括互联网业、电信业、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信息咨询,不会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规模消耗。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高渗透性,在加快产业升级、转变产业粗放型增长模式等方面,对其他传统产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对行业的设备、运行程序进行升级改造,可以大幅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资源利用率。因此,推进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电子信息制造业

电子信息制造业通过运用高科技手段从事生产电子信息产品,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制作、加工、处理、传播或者接受信息为目的的日常生产活动,属于工业范畴。纵观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对生态环境的恶劣影响,主要原因在于电子信息产业上的盲目投入和恶性竞争,产业规模不合理发展,再加上产业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导致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废弃物大量排放。本规划中,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一是突出行业布局优化和规模整合,着力构建“三区”、“两带”电子信息产业空间构架,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梯次合理、专业集聚、特色鲜明、协同发展新格局。二是突出技术创新,确保生产经营对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着力提高电子信息产品的生态技术含量。三是突出产业链建设,着力完善企业间信息交互和共享、资源共享协同和整合、业务协同和一体化程度以及协同创新,降低资源消耗。

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按照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应用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融合为动力,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重点推动完善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电子信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未来产业变革核心引擎的发展趋势,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化、融合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在切实落实环境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十堰市电子信息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带来的不良环境影响可以被周围环境所接受,规划的环境目标基本可以实现,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发展规划方案可行。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 关注我们:
  • weixin

关于我们 | 服务介绍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RSS订阅

手机:18362062627 邮箱759824005@qq.com

地 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星火路20号星火创业大厦1栋1905A

Copyright(c) 2019 中国综合能源服务网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23941号-1 技术支持: 双子微盟